因为早上要去医院复查眼睛,时间比较紧张,所以一开始我犹豫要不要早上去跑步。

跑步的习惯促使我采取行动,所以我需要选择今天的路线。

通常来说,我有两条路线。一条比较喜欢的是七公里,用时稍长,有一个路口可能需要等待;而另一条是六公里,用时稍短,虽然也有一个路口,但是可以通过天桥通过。

所以无论怎么看,我今天应该选择六公里,保证可以锻炼的条件下,用时最小。

然而,奇怪的事情发生了。

我在日常都会拐弯的路口竟然决定等了一下红灯,选择一条自己平时从来没有去跑的路线,而且还沿着这条路线跑出了八公里。心里还惦记着赶时间这回事,所以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配速,前面几公里的配速都跑进了五分钟。虽然这条路线没有跑过,但是也非常熟悉,因为它有两三个大路口是可能需要等待的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在跑上这条路后,我才开始反思这个问题。本来应该选择一条短路线迅速完成锻炼,为什么竟然还跑出了八公里?

最近的阅读和学习让我找到了可能的答案。

第一个是提示

这个提示是当我打开Runkeeper准备记录跑步活动时,发现这个月有一个10KM的挑战活动,我没有参加,但是它显示只剩下几天了。

这个提示显然让我产生了一种联想:是否要参加这个挑战?我应该可以。但是我需要迅速结束,下一次的锻炼时间还有吗?什么时候方便?我要不要选择另一条路线看看?

这个提示使我对选择路线产生了犹豫。

第二个因素是相对论。

在心理学中,相对论选择(Relativity of Choices)理论指出,在A和B选项中难以决定时,一个A-的选择项会让你最后确定选A。

在我这个例子中,跑步的人都倾向于多跑,但是由于赶时间,我可能会选择跑短一些。但是这里的A-选项是一个更长距离的挑战,这促使我在选择时下意识地去选择了一个更长的路线,但是实际上不是想真正完成的路线。

这些决定在那一瞬间就基本上决定了,我甚至在跑到平时那个里程路口时心里还在想,要是剩下的路程能够完成10KM挑战,我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继续从那条路线上跑。其实内心就是想跑更远的距离。

分析自己内心的思路挺有意思,结合提示影响行为来看,提示的出现促使了想完成更长距离的想法,产生了完成长距离跑的动机,跑者的身份认同也加大了这一筹码,尤其是我已经是跑在路上了,多跑一两公里在当下的决定来看不会成为影响自己时间的重要因素。

所以尽管自己知道赶时间,结果还是提高配速,选择了一条陌生的道路,让自己心理上先满足我没有选长距离跑,因为如果从那个路口出发跑过去,估计就会选择一条明确的路线了,不确定的路线让我自己觉得并没有选择长或者短,但是其实内心上是已经做好了跑长距离的准备了。

真是有趣的一次心理决策啊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